2018
年,8月23日,澳门新葡萄新京8883教职工及学生辅导员在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群老师、院长沈旭昆教授的带领下,一行21人来到塞罕坝,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到达塞罕坝后,首先参观了“塞罕坝展览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讲解员带领大家重温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走过的峥嵘岁月。
“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塞罕坝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展现在观众面前。屏幕前方,按照比例制作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沙盘上,各种颜色的灯光不停闪动。“绿色、蓝色、红色、黄色标示所在的地方分别代表营林区、望火楼、景点、检查站,灯带则是林场界限所在。”
讲解员介绍。塞罕坝的故事从一个巨大的树桩讲起。“以前的塞罕坝也是绿树成荫,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到解放初期已是满目疮痍……”在讲解员介绍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荒凉的塞罕坝。
塞罕坝人造林用过的植苗锹,林业生产统计和任务安排表,手工抄送的造林情况总结,穿过的靴子、自制皮鞋、大衣,戴过的风镜,使用过的药箱,生活中用过的水壶、行军饭盒、煤油灯、收音机、口琴等,一件件实物,记录着那段艰苦创业的历程。结合这些实物,展厅还等比例建造了一个地窨子,展现了建场初期人们的生活场景。
尽管条件艰苦,但一句“只有荒凉的沙地,没有荒凉的人生”、一幅吹口琴的素描画,将创业者们的乐观精神展露无遗。
展览馆中,绿色的主色调让人振奋,一首《塞罕坝赋》读来荡气回肠。刘文仕、王福明、张启恩……一个个建设者的故事也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鲜活起来。荒原披绿、二次创业、崭新征程,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作品记录了塞罕坝人的历史征程,也体现着塞罕坝人倔强的性格。
展览馆一共四个展厅,从艰苦创业,到取得成绩,塞罕坝所取得的荣誉, 60余幅儿童画作和多幅动植物图片排列展示墙上,与多媒体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创业历史和建设过程。
从展览馆出来,学院一行来到“王尚海纪念林”。在塞罕坝,人人都知道“一棵松”的典故。可以说,没有“一棵松”就可能没有现在壮观的塞罕坝林海。在塞罕坝人心中,最早让落叶松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的“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虽然他已经离世近28年了,但作为塞罕坝上一面不倒的旗帜,王尚海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美丽高岭。学院一行21人穿行于这片林海,感受着老一辈先烈革命者的用自己的劳动与汗水创造出的这片造福后代造福祖国的伟大成果。